|
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近日,一篇《正名!泰山山顶矿泉水5元一瓶》,在舆论场再掀波澜。
“他们肩上搭着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提到泰山,不免想起小学课文《挑山工》。那篇文章特意强调,泰山顶峰5元钱的矿泉水就是人力挑上山的。因此,虽然同样的水比正常便利店多卖了两三块钱,人们还是纷纷称赞泰山景区定价良心。
可见,人人心中都有杆秤。只要讲理,何必担心公众不通情达理?
泰山的正面典型背后,是很多反面例子作为背景板。近些年,国内很多景区因商品售价畸高被曝光。有的是讲好了食品一斤卖多少钱,收钱时变成一只多少钱。还有的是导游和店家联手宰客,不买东西就恶语相向。
另一种常见情形是,景区商品有明码标价,标价却高过大多数人的预期。不买吧,喝水吃饭是刚需;买吧,又觉得不值。纠结再三后下定决心花了这笔“冤枉钱”,举目四顾,风景可能也没那么顺眼了。
当然,不同景区的经营成本各不相同,热门与否也没法一概而论,天南海北的游客对售价的心理预期以及实际承受能力更不一样。一瓶水卖5元人们觉得良心,卖到10元呢?15元呢?究竟哪个点是临界值,确实不好说。也许卖到15元钱,照样会有人消费。也许卖到20元,从“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依然说得通。
然而,至少有一点能肯定,景区商品定价高低关系游客体验。一处景点再美,毕竟山河万里江川如许,公众用脚投票的余地多着呢。诸如半年不开张、维护成本高等,定价高总有理由。但定价低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诚信待客,用良心定价换真心认可。
原载于《南方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