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绘图/刘阳 热点热议
近日,浙江大学一名学生在校图书馆借书时,在1956年第二版《固体物理导论》英文书中发现一枚写于1957年的书签。其正面绘有树叶、水草、河虾等图案,色彩鲜明,生动可爱;背面写着“赠给好友周净秋”等字样,字迹端正秀美。这位同学发帖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发网友热烈讨论,不少网友热情留言,积极提供寻人线索。浙江大学方面经过联系走访,确认周净秋先生已于2014年去世。他的家人将这枚书签赠给学校,以激励更多青年学子笃学明志。(据3月26日潮新闻)
据公开资料记载,1957年,原本在院系调整中转为工科大学、只保留一个物理教研组的浙江大学,开始重建理科,逐步形成理工结合的办学格局。也是这一年,该校恢复物理系,周净秋应该是最早进入重建后的浙江大学修读物理系的学生之一。没想到,一枚意外留下的书签,让他的故事在多年后,以如此惊喜而浪漫的方式被再度提起。
浙江大学工作人员循着线索,回溯走访,串连起散落四处的“记忆碎片”,还原了这段关于青春、友谊、求知、理想的往事。
给周净秋赠送这枚书签的人,名叫俞子孝。两人是浙江省萧山县(现为杭州市萧山区)第二初级中学1954级“海鸥班”同学。春节之际,关系较好的同学会写“签”互赠贺年。1957年2月20日,正月廿一,俞子孝将这枚“贺年片”赠与周净秋。
此后时光飞驰,岁月迁延,昔日形影不离的同窗,为了求学理想各奔东西。周净秋考入杭一中,之后进入浙江大学学习;俞子孝去了上海,自此和大家失去联系。但这枚承载着岁月光华的书签,作为他们友情的见证留存了下来,又因为借阅书籍,唤起精神共鸣的涟漪。时光的流逝,缘分的奇妙,让人感喟不已。
借书是一种传递认知和情感的行为艺术。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上,经常会有之前的借阅人留下的痕迹,或是标注的重点、偶然写下的随想,或是遗留的书签、字条。它们保存着某个鲜活的人生片段,如同大海中的漂流瓶一样,随着书籍传递下去,邂逅未来的人。
这枚好友相赠的书签,对于周净秋而言,必然是心爱之物。而他将之夹在物理专业书籍中,说明他一定认真阅读过这本书。小小的书签,承载着一位年轻学子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索;密密麻麻的借阅记录,就像浙大学子在学术道路上攀登的阶梯。时隔67年,书本并未损坏,书签也依然完好。几代学子对知识的热爱、对学业的精研、对书本的珍惜,跨越时空,共鸣回响。
当下,数字化阅读方式如电子书、在线阅读平台等日益普及,读传统纸质书似乎已经成为一件比较稀缺、又极具仪式感的事。但一枚书签记叙的人间小传奇,让我们再度品味到纸质阅读的魅力所在。白纸黑字的恒久,纸张纹路的质感,都是情感与历史的寄托,都是对往昔回忆的珍藏。在一切求快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慢慢读书,与书本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让跨越时空的共鸣在书香萦绕中传递,让勤奋求学的精神在书页翻动中传承。
声音
光明日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能引发人们思考的依旧是内容,载体是纸质还是数字显得不再重要,二者皆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样复杂的阅读现状下,如何提升国民的阅读素养,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