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4 o, @8 ?+ N6 [6 T' m/ V. e
散文作者:乐山 ! w" ]9 {1 s/ B" T8 r# B% T6 u. P
) K! a' Y% t/ d! b; `0 y' I1 U0 m: b! A; j H
转斗湾的酒虽算不上名酒,但在方圆一、二百里的小地面上却是响当当的品牌。特别是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它简直就是一面可以理直气壮地面对世界的旗帜。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丰乐河的包子转斗湾的酒。要知道,这里地处江汉平原北端,自古就是物阜民丰之地,上得台面的物品和技艺自是不在少数。而人们单对这两种津津乐道,必定有它们的不同凡响之处。4 A8 ~0 a6 v" z! L
' l9 Z5 x( U/ b* v
丰乐河是与转斗湾隔汉江相望的另一个小镇。相传古时候有一只彩凤由东向西飞,飞过汉江之后又调头朝东飞,最后落在汉江东面的一条小河边上。于是,汉江西岸在凤转头的地方起了个小镇,取名转头湾,后改为转斗湾。东面在凤落的地方也起了个小镇,取名凤落河,后改为丰乐河,又简称丰乐。丰乐的包子历史悠久,以其暄、软、香等特点为人们所称道。由于小镇距离钟祥古城不远,又紧邻转斗湾这个繁华的水陆码头,过往客商的争相购买和口口相传使它名闻遐迩。而转斗湾的酒却没有这么深厚的历史背景。酒厂建厂的时间不长(它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才建起的地方国营性质的酒厂),厂的规模也不是很大,酿酒过程在我们外行人看来,和其他小作坊里的操作也没有什么不同。就是这么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酒厂,竟然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脱颖而出,真是不可思议。
5 t% b& C( s$ J) H' Z, Y" B8 W' g* x' s+ P' F
这里的酒为什么好?一个很重要的也是被大多数人公认了的因素,是因为这里的水好。酒厂的用水是从一管铁井里取的,铁井较粗。据我所知,这是当时当地的唯一的一眼铁井,水质确实好,清冽甘甜。当然也有质疑的声音,说转斗湾地处汉江西岸,沙质土层,井里的水应该是和汉江连通的。可是地处江岸边的市镇、村落该有多少啊,而别处造的酒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有这里的酒好,怎么能说这里的酒好就是水的关系呢?这种“井里的水来自汉江”的说法被后来的事实证明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后来打的铁井多了,铁井打在不同的地点或打不同的深度,水质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也许是机缘巧合,酒厂的井恰好打在了地层深处的优质水源上,从而成就了转斗湾酒厂的一番作为。也有人说,这里的酒好除水好外还和厂里的技师有关,因为厂里的技师造酒有秘方。造酒当然要和技师有关了,这不须理论,但有没有秘方却只是个猜测,谁见过秘方是啥样?不过,虽然无法确定他们到底是不是真的有什么所谓的秘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他们的一些别出心裁的做法,的确比别人技高一筹。# w* Y+ r$ ]% B& G8 E3 t
- w" `4 y8 N; v1 t
比如说吧,他们卖的散装酒就很有他们自己的特色。他们根据人们的不同需要,把酒调制成三种规格,即:“八两酒”,“九两酒”和“一斤酒”。不同的酒自然是对应着不同的价位。这种由厂里自定的规格,后来逐渐被人们熟悉了,认同了,也就约定俗成了。至于这个标准是怎么定出来的,没有谁去认真研究过。其实道理应该很简单,就是用一定量的原酒浆,加水兑至八两,就是所谓的“八两酒”;加兑至一斤,就是“一斤酒”了。不过多数人还是比较偏爱“九两酒”的,因为“八两酒”的度数太高,“一斤酒”的度数又低了点儿,折中,“九两酒”正好。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是多此一举吗?都卖那高度的(比如“八两酒”),让人们自己回家兑水,想喝什么样的就兑成什么样的,不是很方便吗?估计也有人这样试过,还真的是不行。你要知道,勾兑也是一门技艺,自己在家兑水,喝出来的就不是纯正的酒味儿,而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一股水腥气”。
+ B/ A8 r, `5 }& B4 c% x( P) @$ m3 e. P$ T, K& k/ |1 U0 I5 o4 O
后来酒厂也把酒经过瓶装运往外地销售,还把一部分酒经过窖藏,变成陈香酒。有知情者说,陈香酒根据窖藏年代的长短而分为不同的等级,最高等级的是陈了二十年的陈香酒。不用说,这样的陈香酒一般人是绝对喝不到的。
1 n" K+ o0 D r \* y, L* S* m4 C1 h, c( S* z7 J( m* t9 k
随着酒的名声不断扩大,它逐渐成了人们走亲访友,办事送礼的一件体面的礼物。更是人们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酒席宴上必备的佳酿。这样一来,人们就担心有朝一日它会供不应求。于是在一些特殊时期(比如春节期间),人们的蜂涌抢购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 B" H7 x: E; `, P5 c& r4 z; `2 V% C0 B6 s2 H0 J% z2 j
我们家是住在酒厂附近的。在那几年,一到阴历年关边上,就会和所有住在酒厂附近的人家一样,有一件十分累人的活儿压到身上,那就是给远远近近的亲戚们换酒。所谓换酒,就是把家里的高粱(小麦、稻谷也行)按酒厂定的标准交给酒厂,再出一定的加工费,就可以换得酒回来。那些亲戚们以为我们住得近,就会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就会有许多外地人无从窥探的门路。其实多数人家什么门路也没有。虽然也可能认识厂里的个把职工,但这种时候这种关系一点儿用处都没有,更别说厂里那些头头们,人家认得你是老几呀。我们唯一的门路,就是自己抱床棉被,用车子拉着装粮食的口袋和以后要灌酒用的塑料壶去酒厂门口排队。不过对这样的差事,我们倒不觉得有多烦。亲戚们对自己的信任特别是对自己身边的酒厂的信任,这是多大的荣誉啊,高兴还来不及哩。好像酒厂是自家的,生怕别人说它不好。
( [; D, Z; B4 C0 F3 ~( a3 k4 q% o" H( s3 N; M2 ?
记得有一年腊月中旬的一天,从傍晚开始,酒厂门口就慢慢地聚起了换酒的长龙。我们去得较早,排在靠前的位置。夜里天又冷人又多,嘈嘈杂杂地谁还能睡觉啊。人们把棉被披在身上,使劲跺着脚,不停地往手上呵气,搓耳朵,只盼望天快点亮。然而天一亮,排了一夜的井然有序的队伍,被后面一涌而上地给搅和了。排在我们身后的一个四十多岁的人的粮食口袋,被人给踩破了。他一把揪住一个年轻人的衣领,顺手一拳打得那人口鼻流血,两人互相扭住不放。好多人在拉扯、劝解,也在的在威胁、叫骂,更多的是在起哄、幸灾乐祸。由于人太多,也不知后来是怎样解决的。那时镇上还没有派出所,不可能象现在一样有警察来维持秩序。面对这黑压压的人群,搞得不好非出大乱子不可。好在这时酒厂的职工全部出动,勉强维持住一个挤得密密匝匝的队形,然后从前往后发号牌。人们就按这个号牌的先后顺序,等着被叫到厂里去完成换酒的所有程序。
+ G* { z! E- l* j3 y
# P5 C# i; K; P/ t. @6 h 虽然我们先前是排在前面的,但领到的号牌却是两百号之后,没办法只好在旁边等着。不久便陆续地有人拎着或抬着已灌满酒的容器从侧门出来了,换得酒的人都是兴高采烈的。出门的队伍里有父子两个,也是满脸喜气地抬着一只用绳子兜着的大陶罐,踉跄着走出来。突然“砰”的一声,陶罐撞到一块石头的尖角上,酒罐一下破成两半倒下来,酒“哗”地一下泻得满地都是,四周立刻溢满浓浓的酒气。“可惜了啊!”,人群发出一阵惊呼。父亲傻了一般呆在一旁,儿子一把扔掉扁担走上前去,双手抓起破罐,连同残存在里面的斤把酒,愤怒地把它在石头上摔得粉碎。6 d& R# T1 E% O% n
* q" ]& l, i$ B/ |/ m" t 这种无序的忙乱,轰轰烈烈地抢购,正是发生在酒厂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可惜持续的时间不长,改革开放以后,从各地角角落落的地面上一下子冒出许许多多个体小酒作坊。虽然酒不如转斗湾大酒厂的酒好渴,但便宜呀。我们知道转斗湾酒的享用者绝大多数是农民,而那时农民口袋里又普遍缺钱。低价战略一开,这酒厂的客户们,慢慢地就有一部分从这儿消逝了。酒厂又无力到各种媒体上做广告,外销走高端的途径也无从谈起。加上设备不断老化,人才不断流失,酒厂便日益走了下坡路。此期间,酒厂上上下下还在想尽办法,苦苦支撑,幻想着哪天能重振雄风。要命的是,关键时刻,有人说当下厂里的酒是用酒精勾兑的。此话再经一些人故作神秘的渲染,酒厂算是彻底失去了复兴的希望。试想,如果人们传说的是真的,他们就应该承担相应的后果;如果人们的传说不是真的,则又怎么才能把是非澄清?特别是在酒厂已处在不景气的情况下,不说墙倒众人推吧,一般人起码都是怀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既然认定了他们在造假糊弄人,老百姓就会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当然不是去示威和抗议,而是走开去,不理你,你有什么办法?最后连一些铁杆粉丝也放弃了自己的坚守,酒厂就这么垮了下来。
/ L% E, |: M3 j& x. n& M3 w- y! Q: X8 g0 q
后来虽有几家外地大厂来此并购,终因无法重复过去的辉煌,又无法调和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矛盾而告失败。现在,原酒厂职工有很多在自己家里开个小酒厂,再在街上租个门面自己卖酒,也批发给别处的商贩们零卖。在远离转斗湾的一些路边的商铺里还能时不时地看到“转斗湾的酒”这样的酒招牌,似乎仍在延续那段不凡的历史。
2 t) [2 l, g d
. H* _! d0 z+ L" L" d 2011.8.31
o' X4 P! w. R6 Q' m
r+ u+ Q3 e) Q6 n: r
1 a8 F4 G0 ^! m ^+ K: v2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