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重新布展的“梁庄王珍藏——郑和时代的瑰宝”,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莫过于“金玉满堂”“珠光宝气”。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些精美绝伦、璀璨夺目的宝物,不仅反映了明初强盛的国力,更是郑和下西洋壮举的有力见证。
该展览有望于近期随湖北省博物馆三期开馆,与公众见面。11月12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前往展厅提前探访。
“梁庄王珍藏”
讲述王与妃的故事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魏冕介绍,梁庄王展是该馆常设展览之一,重新布展的“梁庄王珍藏——郑和时代的瑰宝”,定位为艺术展,展厅面积从330平方米增至1000余平方米,展品却减少了约30件套,旨在为每件文物提供充足的展示空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现场看到,目前展出的文物除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外,亦兼具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本次布展突破了此前按文物器类划分单元的布局,从“人”的角度切入,铺陈展览线索。展览分“天潢贵胄”“珠围翠绕”“丝路撷珍”三个部分,讲述梁庄王和王妃的故事,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新增的多媒体互动展项“宝物历险记”,借助图文及小动画,生动地向公众展示了郑和下西洋途经国家的风土与特产。
据介绍,梁庄王墓属明代亲王墓,位于我省钟祥,2001年考古工作者在此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梁庄王与继妃魏氏合葬于此。该墓葬出土随葬品十分丰富,有金、银、玉、宝石、瓷器等5300余件,其中金、银、玉器1400余件,仅金器重量即达十余公斤,珠饰宝石多达3400余件,可谓堆金砌银、金玉满堂。随葬如此大量的金银珠宝,在已发现的明代亲王墓中尚属首次,规格仅次于已发掘的明朝皇陵定陵。
梁庄王叫朱瞻垍,是明仁宗第九子,宣宗之弟,就藩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他“好学乐善,孝友谦恭”,深得宣宗皇帝喜爱。梁庄王正妃纪氏早亡,继妃魏氏是襄阳县平民魏亨之女,魏妃在梁庄王逝世时“欲随王逝”,但皇帝降旨命其继续照顾梁庄王两位幼女,且“仍主王宫之事”。在梁庄王故去十年后,时年38岁的魏妃去世,与梁庄王合葬。
藏宝无数
多为异域珍宝
梁庄王墓,藏宝无数。据专业机构鉴定,梁庄王墓随葬的金银珠宝中,宝石类达18种之多,700多粒,主要有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水晶、绿松石和珍珠等。
“世界上五大名宝,除钻石外,其他四大名宝在梁庄王墓均有发现,且不乏精品。如蓝宝石中有蓝色极优的品种,有蓝宝石中少见的金色品种;金绿宝石多具猫眼效应,属于猫眼石;红宝石和蓝宝石中还有样品具星光效应。”魏冕介绍。
其中,一件“金镶无色蓝宝石帽顶”,仰莲瓣面上镶嵌红宝石,覆莲瓣面上镶嵌红、蓝宝石,以“拴丝镶”工艺固定在座顶端的一颗橄榄形无色蓝宝石,重约200克拉,格外引人注目。据悉,这是目前考古所见最大的蓝宝石。
一副“金镶宝石镯”,镯外壁面装饰金累丝缠枝卷草地纹,上面八个金累丝菊花托内分别镶嵌红宝石、蓝宝石、东陵石、祖母绿。“就样式与工艺而言,金累丝嵌宝镯最具明代特色。”魏冕介绍,这副手镯与金钑花钏,原置于王妃棺内的一件漆木匣中,出土时棺、匣均已垮朽,钏、镯紧邻安放。
一条“金累丝镶宝石带”,全带共存镶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等84颗。另一条“金镶宝石带”,共镶嵌蓝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猫眼、石英猫眼、绿松石等共98颗。
专家称,从这些宝石的颜色和内含物等特征来看,绿松石可能来自湖北,珍珠应是国产的,但世界四大名宝的产地都不是国内。
金锭其貌不扬
默默诉说过往
梁庄王墓出土的大量宝石并非产自中国,那产自哪里?又是如何为梁庄王及王妃拥有?与其它精美文物相比,梁庄王墓出土的一件金锭着实是其貌不扬,却在默默诉说着过往。
这块金锭长13厘米,两端宽9.8厘米,中宽4.6厘米,正面錾刻有“永乐十七年四月 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铭文。据介绍,锭铭“八成色金”,与实测含金量83.24%相符;“伍拾两重”,实重1937克。“西洋”当时大体指今南海西部和印度洋 。永乐十七年是1419年,正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归来之时,表明此金锭的金料是郑和船队第五次下西洋时在“西洋等处”购得。魏冕称,铭文中的“买到”二字,表明获得金料的方式为贸易。依照明朝礼制规定,亲王的定亲礼物中有“金五十两”,这件錾刻有“西洋”铭文的金锭,有可能是皇帝赏赐给梁庄王的定亲礼物。
梁庄王墓出土的大量异域珠宝,有可能产自今天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其来源很可能是朝贡贸易,后被皇帝赏赐给梁庄王。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称,1405年至1433年,郑和船队七下西洋,谱写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传奇。该金锭的发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考古发现有铭文实证的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文物,是明朝与西洋各国进行朝贡贸易的见证,为梁庄王墓中出土的珠宝可能与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行为有关的推测提供了可靠证据,也赋予梁庄王墓中出土的金器、珠宝以更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