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热议
近日,某电商平台发布的美白身体乳好评榜上,一款标称“中山大学身体乳”的烟酰胺维生素E身体乳登上TOP1,并在介绍页面注明“中山大学医药中心研发”“联合中山大学出品”等字样。然而记者在中山大学官网并未检索到中山大学医药中心等相关机构。(据12月15日人民网消息)
据报道,这款身体乳不仅明确地在包装瓶身的显著位置,标上了“中山大学”字样,而且在商品介绍页面写着:中山大学医药中心研发联合中山大学出品。这样“包装”一下,任谁都会觉得,这就是中山大学开发的产品。但事实上,这个中山大学医药中心根本就不存在,而这一产品又“巧妙”地在瓶身上不怎么显眼的地方,标注了“广州中大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楚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看上去和中山大学,仿佛有些关系,又仿佛没有关系,进可忽悠消费者,退可逃避监管,看来是打“擦边球”老手了。
傍名牌大学的化妆品,电商平台上不止这一款,随便搜搜,北大、清华、复旦、南方科技大学……比比皆是。但只要仔细做做功课,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大学研发,多半经不起推敲,存在大量“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
为什么这些化妆品要傍大学的名字?一来,是因为大学听上去就很严谨,很专业,在讲求功效的化妆品领域,有上佳的宣传效果;二来,一些大学也的确会涉及化妆品开发,其中不乏知名产品,而市场上有人借此“跟风”;最重要的是,类似的产品太多,又没有产生实际的,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很少有大学较真,去花大把的时间和精力维个权。甚至很多高校对此毫不知情,某种程度上,也纵容了这种“傍校名”行为。
大学是严肃的教育、科研机构,当然不能够说蹭就蹭,明明没有参与,却冠以大学之名,就是侵犯了大学的名称权和名誉权;睁着眼睛说瞎话,给自己冠上并不存在的光环,更是涉嫌虚假宣传,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这种又不厚道又违法的行为,不能任其招摇过市。
事实上,监管部门已对类似行为作过处罚。11月8日,广州九口山科技有限公司就因为蹭了“中山大学”,经营标签不符合规定的化妆品,被广州市市场监管部门罚款10万元。不过,这家公司是监管部门现场查到的,对于线上泛滥的化妆品“傍大学”乱象,应联合电商平台,采取更高效、覆盖率更广的规范手段。毕竟,这类化妆品多数都是在网上销售,吃亏上当的也大多是网购的消费者。监管要更强力,更精准,才能净化电商风气。
被蹭的各大高校,也不要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口碑经济的时代,名字被乱蹭,一旦出了事,免不了会背锅;身为知名大学,澄清事实,以正视听,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积极维权,保护好学校的名称和名誉,利己利群,何乐而不为?
声音
广州日报:治理化妆品“傍大学”牌乱象并非不可为。从宏观层面,应制定更细致周全的法律法规,并提供可执行的方案。从中观层面,职能部门应管理与疏导服务并举,在加大管理力度,有法必依、违法严惩的同时,为有生产能力和销售渠道的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帮助其树立自有品牌。从微观层面,企业应放弃傍名牌的幻想,专心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逐步树立自己的品牌;消费者应增强辨别能力,更应重点关注产品实际效果,品牌固然好,但也不必盲目追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