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陈凌燕 通讯员 李晗
11日,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发布官方声明,一名57岁的男子7日接受“基因编辑猪心脏移植手术”,术后3天状况良好,是全球首例。消息一出,引发全球关注。
据了解,器官移植供需缺口极大,全球需要心脏移植的患者每年仅10%获得移植机会。为什么会选猪作为供体?它能解除“供体荒”吗?记者就此采访了本地心移植专家。
为什么猪成移植首选
美媒报道称,这场手术由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外科医生团队实施,全程约7小时。这颗猪心脏由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进行了10次基因编辑,“敲除”了导致人类排斥猪器官的3种基因和1种导致猪心脏组织过度生长的基因,并将另外6种与人类接受度有关的人类基因植入。
据了解,这不是猪首次为救治人类“立功”,此前猪瓣膜、猪角膜等已在救治人类中被采用。此次猪心脏移植更是跨出了重要一步,为什么猪会成为首选,而不是猴子等与人类更接近的物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程才介绍,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进步,让猪与人的基因差异不再是器官移植中的最大鸿沟;从病毒感染风险上看,灵长类动物身上的一些未知病毒,比猪身上携带的更容易感染人,因此选用灵长类动物相对安全系数更低;此外,猪的器官在解剖学上与人体器官相似,体积适配,猪也易于繁殖、成本低,不像灵长类动物多为濒危物种,从伦理和物种多样性上看,猪也是更好的选择。
是否真正成功仍需观察
程才坦言,这则消息在器官移植圈也引发了热烈讨论,“可以说这次手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毕竟每年等待移植的人数量庞大,而供体稀缺,这项技术让更多人看到了希望。”程才同时指出,目前仅是手术后3天,“只能说手术是成功了,但这次移植有没有真正成功,还要经过更多观察来确认。”
据程才了解,目前这名患者仍戴ECMO(体外膜肺氧合),这意味着他移植进来的心脏尚未完全“撑起全局”,“能不能脱离ECMO,是衡量这一手术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这颗猪心脏经过了10种基因编辑改造,让它能够‘以假乱真’,但在移植进人体后,到底能不能度过后面的急性排斥期和慢性排斥期,仍是需要时间检验的关键。”程才表示。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外科专家刘金平也表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突破异种移植时的超急性排斥反应,是此次心脏移植手术的最大突破,但目前仅仅只能称为“手术是成功的”。从长期来看,在手术后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这颗猪的心脏移植到人体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是否会带来新的问题,还需要时间来观察。
刘金平提醒,面对这样重大的技术突破,人们在激动之余也应保持足够理性,“这项新技术的美好前景与复杂风险是并存的。”刘金平说,跨物种移植将会面临多少疾病和病毒的传播风险,目前尚是未知数,“要知道,许多动物身上都有人类还不知道的病毒,哪怕是我们觉得已经很熟悉的猪。猪身上到底还有多少种未知病毒,现在谁也不知道。这些问题将会产生多大的危害、人类是否能够承受,现在都不好做判断。”
他还指出,跨物种移植还需面对复杂的伦理问题,“技术可以不断突破,猪心移植给人也许只是一个开始。如果将其他物种的器官移植到人体,那么我们如何去界定这个人的属性?”
多名专家也表示,科学技术的探索仍要有伦理边界,必须有冷静的尺度把控。如果一味突破边界,也许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