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双减”政策下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政府指导价成为学科类校外培训的“红线”之一。据媒体报道,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和地区均已发布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收费标准,相比此前的学费标准,在政府指导价下的校外学科类培训收费大幅降低。
按下葫芦浮起瓢。学科类培训有了“紧箍咒”,但一些非学科类培训趁机享受扩张、涨价“盛宴”——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借此涨价、囤积课时的苗头初显。上不起的“天价”美术课、“一票难求”的足球训练营……“双减”后首个寒假到来,部分非学科类培训涨价明显,给许多家长添堵。
有“减”自然就有“增”,“双减”意在减去学生不合理的负担和压力,让孩子有更多时间提升综合素养。在这样的情形下,非学科类培训确实成了刚需,但任其涨价无疑会侵蚀“双减”初衷和成果。
或许有人觉得,非学科类培训是市场行为,只要“你情我愿”,没啥好干预的。其实不然,比如有网友反映,上了3年的足球培训班课时费提高了近一倍,老师还是原先的人员;一些以艺术、科技等为培育项目的素质教育类培训班,被曝光存在教学资质不达标准、辅导老师从业资格不够、班次人数超标等现象;有的培训机构利用部分家长无暇照顾孩子的焦急心态,扩充班级数量,无差别招募老师……
每课时动辄几百元的素质类项目费用本身就偏高,假期还要搞“提价不提质”,自然会引发不少家长疾呼,出台统一的非学科类培训标准指导价。目前,这样的指导价显然是缺乏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些培训机构就可以肆意收费了。
去年10月,教育部等六部门曾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规定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应全额纳入监管范围。目前上海、浙江等地已相继发布地方性规定或操作指引,对体育、科技等素质类校外培训机构的举办者、培训场所、场地设施做出规定。从学科到非学科,对校外培训的监管呈现收紧趋势。
随着体育、美育在学生考核中的占比加重,如何监管非学科类培训的收费及规范等问题,已经成为新的关注焦点。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将非学科类培训纳入规范管理,推行常态化的管理方式,关注机构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时收费价格,对恶意涨价的机构应依法给予处理。
原载《工人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