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5197 回复 0

[时事] 多方补贴鼓励年轻人再生一个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5 08: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三孩”政策如何落地 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未来 新华社发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黄忠 刘丁维 陈倩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062万人,较2020年1200万人下降了138万人。

去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今年全国两会,如何加大“三孩”生育政策支持,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并从不同方面提出了“金点子”。


将生育补贴纳入社保体系


“对有生育‘三孩’意愿的家庭来说,多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多一份育儿负担。”全国政协委员、湖北首义律师事务所主任谢文敏建议,完善生育补贴制度,将生育补贴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谢文敏说,全面“三孩”政策放开以后,对妇女和家庭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依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家庭生育意愿依然不高。她建议,除健全现行社保已经涵盖的生育津贴外,还应另行增设生育补贴制度,与生育津贴并行实施。初步设想按照现行生育政策,对于生育第二个孩子每月每孩发放600元育儿补贴金、生育第三个孩子的家庭每月每孩发放1000元育儿补贴金,均发放直至孩子3周岁,鼓励育龄家庭生育意愿、减轻育儿负担。

谢文敏还建议,应扩大参加生育保险的育龄妇女范围,扩宽生育保险筹资渠道,同时完善养育休假制度,配合生育补贴制度,大力支持托育产业发展,补足家庭育儿短板,减轻家庭的育儿负担。

“提升生育意愿,当前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及中、高考政策,建议将学前教育、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帮助家长减轻育儿压力。”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襄阳市第四高级中学校长李静认为,当前中考以五五分流的比例难于高考,更像是“一考定终身”,从而造成了学生、家长的焦虑,甚至影响了部分家长的生育观。她建议,在高等教育已经全面普及化的当下,取消中考分流,将学前教育、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

“只有帮助学生和家长从当下‘唯分数论’的泥潭中解脱出来,减轻家庭教育负担,较大程度上缓解甚至消除家长的顾虑和担忧,育龄群体才可能有二孩、三孩的生育意愿。”李静说。


为三孩家庭提供经适房指标


随着“三孩”时代到来,提高家庭生育三孩的意愿,以及减轻妇女生育的后顾之忧是提高生育率的关键。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拟提交《关于加大“三孩”生育政策支持的建议》的提案。她认为,育龄女性面临的社会压力、经济压力、精神压力等愈加繁重,生育意愿低。

翟美卿建议,进一步强化适龄女性的生育权益保障,打通影响三孩生育的“最后一公里”,特别是在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各方面增加社会保障,减轻妇女生育负担,让有生育意愿的适龄群体“生得起,养得好”。

具体措施包括为三孩家庭提供经济适用房指标,或给予相关家庭住房补贴,解决因家庭人口增加导致的住房压力。除住房问题外,翟美卿还建议,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功能,为生育妇女提供更多优待政策及福利措施。如公益托育服务站、哺乳室、妈妈之家等,优待二、三孩妈妈。此外,政府可鼓励地方发放生育消费券、育儿津贴等措施,为二孩、三孩家庭提供更多生活福利和物质支持。

“年轻人不仅不愿生二孩、三孩,而且少数人连孩子都不想生。归根结底,就是觉得生育、抚养成本太高,特别是住房压力大。”全国人大代表、黄石大冶有色金属集团职工李莉也建议,加大公租房的建设,除了保障低收入群体外,还考虑纳入多孩家庭,降低他们在住房方面的支出,“这样家庭才有条件更好地抚育孩子。”


提高多孩家庭个税扣除标准


虽然现在“三孩”政策放开,大家有了更多的生育自由,但现实的生育成本过高,让很多人生育三孩意愿并不强烈。要提高生育率,只放开生育政策还远远不够;让有意愿生“三孩”的家庭愿意生、敢于生,切实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很重要”。这是许多代表委员的共识。

为此,全国人大代表、佛山柯维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环保工程师苏荣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拟建议优化个税扣除项目,让育龄人口切实享受到生育多孩的福利。

苏荣欢建议,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和养育支出纳入扣除范围,减轻育儿家庭的税务负担,增强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同时,增加“二孩”“三孩”的个税扣除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奥克斯集团董事长郑坚江也建议,提高家庭生育二孩、三孩的子女教育支出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二孩按3000元/人/月标准扣除,三孩按5000元/人/月标准扣除。

看透彻了,心会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