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5894 回复 0

[阳光评论] 对“网言新语”保持一份淡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29 1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中文是不是“已死”?近来,因一篇爆款网文,该话题掀起不小波澜。不少人站队,对“绝绝子”“EMO”等表达痛心疾首。与此同时,也有人不以为然,提笔反驳。

孰是孰非,各有各理。但大家都承认,随着网络交流频度急升,中文世界的确出现了越来越多“不一样的烟火”。高兴时“awsl”,沮丧时“呜呜呜”,称赞时“YYDS”,不喜时“很下头”。新生词之多,迭代率之高,别说那些与网络略有距离的人觉得莫名,即便每天捧着手机的人,几天不更新词库,都有可能一头雾水。解构、娱乐化的网言网语,与传统中文语汇,究竟会如何相处?

语言是人类社会沟通交流的必备工具,全程参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不同地域、不同时代,都会有不同的表达,都会在使用者身上留下印记。或许正因如此,人们总是对伴随自己成长的语言怀着天然亲近感。看着耳熟能详的词汇被冷落,各种“稀奇古怪”的新词被热捧,不适应不习惯也是人之常情。不过,新词迭出是否就是“狼来了”,那些“无厘头”的词汇是否就会对传统中文形成巨大冲击?恐怕也不尽然。

事实上,“流变”才是语言最突出的特征。时代总是在发展,人们的行为习惯、话语偏好也总在变化。回首漫漫文化进程,总会发现很多过往我们所不熟知的表达,它们曾愉悦当时的人们,如今却湮没于历史的尘埃。换言之,语言是为“通约”,本质上只是一个工具,关键在于使用者的适配度。那些好用的、耐用的,会在时间淘洗后成为经典,而那些拗口的、恶搞的,自然会成为“浮云”消逝。

语言的自净功能,也是其繁衍生息的基础之一。纵观古今内外,能够源远流长的文字,莫不是随时代而变,应社会所需。譬如中文,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始终在博采众家之长,广纳百家之言。通过对自我、对成规的扬弃,通过对他人、对创新的借鉴,千百年来动态演化,愈发博大精深。尊重这一规律,当然不意味着忽视恶俗词语对语言文化的伤害,只是说不妨在心态上对“网言新语”保持一份淡定。这是对汉语表达的自信,也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有人曾将文字比作植物,有的只是一年生草本,迅速发芽生长又飞快焦黄枯萎,有的则如沧桑松柏,一年一年向下扎根,寿命可达千年。由是观之,速生速死的新兴网语,隽永流传的经典词汇,都是语言文字体系参差多态的一部分。吐故纳新的中文,没有死,当然也不会死。 原载《北京日报》

看透彻了,心会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