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热点热议
近日,一则关于“福州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的消息引起关注。随后,厦门、成都等地纷纷下发通知,取消“安全教育平台”的强制打卡要求。在济南,多位家长和老师表示,部分中小学、幼儿园已经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对家长和学生不做强制要求。(据11月20日海报新闻)
声音
北京晚报:安全教育课沦为形式主义,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填鸭式的教育早就被人唾弃了,捆绑式的强制性学习更起不到教育作用,形式主义的安全打卡课早就该停了。
安全教育平台的初衷,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安全教育水平,但在各地实践中,逐渐变了味,沦为一种形式主义,让人苦不堪言,还欲罢不能。
有家长吐槽,孩子上幼儿园时就要答题打卡,“孩子年龄那么小,怎么可能独立完成?”而且,一些家长没有给小孩配备手机、电脑之类,要打卡也只能由家长代劳。教育平台上的答题环节,常常有5至10道题,甚至更多,都要靠家长完成。
如此“打卡式学习”,大家明知道是走形式,但不走又不行。因为相关部门对学校有考核要求,学校便对老师和班级进行考核,最终是家长接过最后一棒。学校和老师安排的任务,家长难以推托,结果就是家长的负担增加了,大家心照不宣地走形式。
更有甚者,这种形式主义还催生了商机。一些机构和个人知道有的家长忙不过来,便以“代打”名义提供有偿打卡服务。这样的“学习”,意义何在?
有老师吐槽,他们整天忙于一些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感觉上课反而成了一种奢侈。据媒体日前报道,一所民办学校一天最多收到20多份来自各方面的通知,少的时候也有一两份。“我们统计过,最多的一年,曾经收到过接近4000份各类文件。”一位老师说。这些文件中,35%左右跟教学无关。
江苏某县一位高中老师透露,最近她带着班里的2名学生,利用晚自习时间,花了近3个小时,完成全班50余人的一项答题打卡任务。去年,这件事是她独自完成的,为此断断续续花了3天时间。
学校接收到的非教学任务,不仅涉及“扫黄打非”宣传教育、禁烧秸秆宣传等,还有家庭情况摸底、强制下载各类APP、视频学习打卡、截图拍照留痕、填表造册、保险销售等。各种平台系统都会根据打卡情况排名,老师们为此要耗费很大精力收集整理资料,教学时间被严重挤占。
“安全教育平台”的打卡式学习,只是形式主义的一种。现实中,与考核挂钩的各类APP还有不少。部分APP与其说是为了督促学习与工作,不如说是一项维持APP流量与活跃度的生意。有的学习类APP插入了大量广告,有的学习类APP还存在诱导消费等问题。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对进校类APP进行规范。
如今,“安全教育平台”的强制性打卡被叫停,让老师和家长们舒了一口气。不过,此举固然可以减轻一些形式主义带来的压力,但更要从源头上加强治理才行,以遏制学习类APP的利益冲动,防止它们以平台利益捆绑用户。让学习类APP变得纯粹一些,才能少些学习上的形式主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