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2030 回复 0

[时事] 淮河第一闸”16次蓄洪背后的进与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3 08: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1.jpg
7月22日,淮河王家坝闸(图片中央白色)正在泄洪,远处的濛洼蓄洪区一片汪洋

2.jpg
村民在被淹没的家园里划船

洪水漫过农田、鱼塘、祖坟、大棚,房前屋后,满目翠绿被汪洋吞没……大半辈子生长在安徽省阜南县濛洼蓄洪区,这样的场面,60岁的闻献起已经历13次。被洪水覆盖后,他依然记得哪里是路,哪里是自己家的地。

时隔13年,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7月20日王家坝开闸泄洪,7月23日关闸,濛洼

蓄洪区4个乡镇180平方公里的沃野汪洋一片,被3.75亿立方米洪水淹没。这些牺牲换来的是淮河干流汛情的缓解,8月1日,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下发通知,开启濛洼蓄洪区的曹台闸退洪。

作为当地人,闻献起已能平静地面对洪水的起起落落。他和乡亲们扛起铁锹,来到淮堤大坝巡堤,和以往每次一样,在洪水中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第16次蓄洪

闻献起是阜南县老观乡新河村村民,儿子在上海打工,他和老伴在家带孙子,种了3亩地,还养了100多只鸡和鹅。夏季小麦、油菜丰收后,他又种下了大豆、芝麻,青苗已到膝盖高,看起来秋季本该有个好收成。不过,这些计划现在不得不服从于开闸蓄洪。

濛洼蓄洪区主要由王家坝进水闸、曹台退水闸、濛洼圈堤组成,四面环水。其总面积180.4平方公里,区内耕地面积19.74万亩,设计蓄洪水位27.8米,设计蓄洪量7.5亿立方米。

7月20日8时30分,王家坝闸水位达到29.75米,超过保证水位0.45米,接国家防总命令开闸泄洪。27岁的王家坝闸管理处操作员池帅早已做好准备,他点击鼠标,操控闸门自动化启闭机,滚滚淮河水龙吟虎啸般奔腾而入。

开闸2个半小时后,洪水流到闻献起及其他村民们的农田。至当天18时,水位迅速上升到26米,比农田海拔高出2米。闻献起沿堤建的楼房也被洪水包围。

这是王家坝闸60多年来第16次开闸泄洪,这也是闻献起经历的第13次。上一次房前屋后都是大水还是2007年,那时他哀求洪水“可别再来了”。今年闻献起不再慌乱,从一楼窗户望向滔滔洪水,他语气淡定:“淹不上来!”

王家坝闸管理处主任张家颍告诉记者,“一般都是能不开闸则不开。今年淮河的洪水比预期来得更急更猛,开闸时水位已经达29.75米,闸顶的高度是29.76米,再不开闸,水就要翻过闸门。”

留守和转移

蓄洪区内,生活着王家坝、老观、曹集、郜台四个乡镇的19.5万人,他们大都居住在131座庄台和6座保庄圩上。闻献起居住的庄台挨在大坝上,属于淮堤庄台;完全孤立在蓄洪区中央的,叫作湖心庄台。

根据多年抗洪经验,当地逐渐形成了庄台和保庄圩。庄台被比作倒扣的碗,中间高四周低,不论洪水怎样蔓延,在保庄圩和庄台的群众都是安全的。虽然不用转移,但湖心庄台随着蓄洪会变成一个个孤岛,只能通过船只通行和运送物资。

最近十几年没有蓄洪,给了濛洼人民向贫穷落后挑战的机会,蓄洪区里盖起了楼房,修通了水泥路,接上了自来水,居住环境也变干净变美了。

确定开闸前两天,王家坝镇李郢村郑台孜庄的村民就收到了预备转移通知书。一些村民去地里抢收毛豆,村民郑应友种的旱稻、芝麻根本无法抢收,放闸后全淹了。自他记事起,每次放闸都是如此,他已习以为常。

更大的牺牲,来自转移人口。洪水来临前,在蓄洪区内平地居住的人口必须转移,按照要求,2048位村民需在7月20日凌晨3时转移到安全地点。

郜台乡刘店村的李可建老人,与两个儿子承包了几十亩鹅棚、鱼塘、桃树。他在鹅棚旁搭建了活动板房居住,前两年收益不错,赚了10万元。今年一场洪水,心血全都打了水漂。

7月19日接到转移通知后,李可建舍不得丢下任何一样东西。鱼塘的鱼长到30厘米长,来不及捕捞;养殖的1000只鹅和400只鸡,抓的时候乱跑乱飞,最后只带出来200多只;上车前,他还抢着摘了几个西瓜。

“全国各地那么多灾情,国家也是难,担子太重了。”损失近30万元,老人内心五味杂陈。

蓄洪区的巡堤人

参加防汛自救,对于王家坝人来说,无需动员。在他们心中,这是宿命,也是使命。

63岁的杜克元和老伴在阜南县城边带孙子,边打工贴补家用。7月21日,从手机上看到开闸泄洪的消息,杜克元骑着电动车回家,因为封路半路被交警拦下。第二天早上5时,趁交警没到岗,他骑了1个多小时车到家,参加防汛巡堤。“家里受了灾,我肯定要回来!”杜克元说。

一脸黝黑、嘴唇发干,汛情面前,郑台孜庄台长赵年猛停不下自己的脚步。41岁的他是名退伍军人,外出打过工,承包过工程。3年前,看到家乡中青年基本外出务工,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他决定回到庄台当台长,把家乡建设得更好。洪水面前,赵年猛成了父老乡亲的主心骨。

实际上,赵年猛自己家也损失惨重,他眼看着种植了4年的苗木林淹水,仿佛看到投入的28万元往水里撒。但他说,“一个家庭才多大,跟国家比算得了什么?”

沿着淮堤往下游行进,堤上随处可见防汛队员。在曹集镇利民村的淮堤上,一群奶奶年纪的巡逻队员引人注目。

64岁的吴天芳穿着胶鞋,扛着铁锨,头发已花白。老伴外出打工,儿子儿媳也不在身边,家里只有她和12岁的孙子,她说,家家户户住在堤台上,保护大堤也是保护自己。

年轻一代也正从老一辈王家坝人接过接力棒。王家坝镇邢郢村,17岁的张全武一脸稚气,穿着校服,跟着两位爷爷辈的老人巡堤。他在王家坝出生,后来随父母去宁波,6岁才回乡。今年开闸蓄洪,张全武不用重复老人当年艰苦避灾的历史,但看到万亩良田变成汪洋,他还是很震惊。

淮河咽喉第一闸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区,由西向东,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干流在江苏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

历史上,淮河水患频繁,自北宋末年“黄河夺淮”成常态化之后,整个淮河流域水系发生紊乱长达近700年。

1950年七八月间,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河南、安徽共有1300多万人受灾,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此后淮河治理加速,1953年汛前,王家坝闸顺利竣工。2003年,老闸拆除重建,新的王家坝闸一共13孔,设计流量为1626立方米每秒。

建成后的王家坝闸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被视为淮河汛情的风向标,事关整个淮河流域防洪安全。

从事淮河河道管理工作37年,张家颍对千里淮河再熟悉不过。淮河总落差200米,王家坝闸以上为上游,364公里河道落差178米,坡陡水急,洪水直冲王家坝。中、下游至洪泽湖出口约700公里,地面落差只有22米,河道坡降平缓,宣泄不畅,洪水难以迅速流向下游。“就像在高速公路限速120公里,到了这儿突然限速20公里,肯定会堵车。”

张家颍介绍,自1954年至2007年,王家坝闸先后15次开闸泄洪,濛洼蓄洪区先后进洪累计75.4亿立方米,为确保淮河安澜立下汗马功劳。

7月20日至23日,王家坝闸闸门开启总时长76个小时28分,濛洼蓄洪区蓄洪量3.75亿立方米,淮河上游段不再超警戒水位。“淮河流经王家坝的洪水,有三分之一流向了濛洼蓄洪区。”张家颍说,濛洼蓄洪区人民作出的牺牲,理应受到尊重。

困苦中孕育希望

淮河干流汛情得以缓解,水位持续下降,王家坝闸和濛洼蓄洪区只是其中的缩影。记者从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7月20日以来,安徽省在淮河流域连续启用了蒙洼、姜唐湖、南润段、邱家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董峰湖、荆山湖8个行蓄洪区,同时调度上游淠河响洪甸、佛子岭和史河梅山等大型水库拦洪削峰滞洪,降低了淮河干流的防洪风险。

开闸后30个小时,淮河洪水从王家坝抵达最下游的郜台乡曹台村。当淮河水位降低,蓄洪区水位高于淮河水位,曹台闸就会打开,让水重新回到淮河。目前,王家坝镇的庄台洪水渐退,农田露出,村民们忙着去补种稻子、蔬菜,开始灾后重建。

位于蓄洪区“锅底”的曹台村,仍是一片汪洋,这里水淹得最多,退得最晚。在经过12天的蓄洪后,8月1日,曹台闸也正式开闸,向淮河退洪。

相比眼前的损失,包村干部郜台乡副书记刘晓妮更担心的是发展机遇的损失。在蓄洪区特殊环境下,当地通过招商引资发展“适应性农业”,种植莲藕、芡实,养殖水产、家禽,逐渐形成了规模。在刘晓妮看来,蓄洪区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洪水不来,发展水产养殖、水上光伏等产业优势明显。一场洪水,对今后的招商引资难免不利,也考验着种养大户的信心。

但蓄洪区的人们,从来不会向洪水屈服,多少年以来,他们懂得了“水进人退,水退人进”的生存之道。洪水赶不走,只能学会与它共存。当地有一种水生植物杞柳,洪水中庄稼都被淹了,只有它在昂扬地生长。濛洼人从中学会了生存之道,很多年以前就把杞柳割回家,编成筐篓拿出去卖,甚至形成产业,做成工艺品出口海外。

在这片水患频发之地,困苦之中,人们一次又一次孕育出新的希望。



楚天都市报
看透彻了,心会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