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依托大数据,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对学生校园卡消费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算”出了400余名未申请帮扶的困难学生。近日,该校主动把这400余名学生列入帮扶名单,将补助金悄悄发放到学生相对应的银行卡上。
“我们看到分析结果很心疼,有的男同学几乎一日三餐都在食堂吃,但是日均消费仅10元左右,这哪够?”校园卡消费情况,可以直接反映学生经济条件,特别是在外卖禁止入校的背景下,该数据更具参考性。偷偷给困难生打钱,这样“暖心”的学校还不止一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州大学……每所学校的做法或许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通点——通过大数据找到真正需要帮扶的学生,哪怕学生未申请,钱也会偷偷打到卡里,整个过程只有学校和学生本人知道。
这样的“意外之喜”,背后是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细化管理理念的转变。
过去,高校学生若想申请补助金有很多“门槛”,有的还需要在同学面前作家庭情况陈述,一些家庭情况确实困难的学生,可能碍于情面,不愿多谈个人隐私。有的受助者还要当众表示“感恩”,同样让不少“脸皮薄”的孩子对贫困羞于启齿。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既做到帮扶,又做到精准?如何既扶上一把,又关注到学子的身心健康?借助大数据这个新载体,透过学生的具体消费痕迹精准施策,这种管理思路细致周全、丝丝入扣,以一种相对隐蔽的方式,让暖心之举以“看不见”的方式,更加温暖人心。
尺寸之功,却是雪中送炭。不仅仅是高校,不仅仅是发补助金,我们的各项公益事业和各项公共事务的出发点,都应该建立在关心人、保护人的基础之上。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校园管理也好,其他的社会治理也好,点点滴滴都需要更人性、更温暖,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
正所谓目的很重要,方法也重要。用情感悟,用心服务,站在群众的角度多想想问题,真正在“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前提下开展工作,就能把方方面面的事务处理得更妥当,让好政策更好地被执行,让善意焕发出更大的正能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