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1821 回复 0

[读书] 古玩世界的江湖风云 ——读《古玩的江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8 09: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 赵莹


对于许多历史爱好者来说,古玩的地位非同一般,他们可以借由这些器物回归旧时的光影,追寻古时的记忆与印痕。然而,古玩的世界并非常人想象的那般风平浪静,里面鱼龙混杂,一着不慎,便会落入陷阱,血本无归。换言之,古玩市场更像是充斥刀光剑影的武侠江湖,众人可以游走其中,领略器物的渊源与技艺,也须谨慎克制,方能在这神秘的领域中窥得其中的奥妙。


杨青《古玩的江湖》,记载的便是资深藏家小茆从铲地皮起家,在古玩界行走数十年的人生历程。当然,在尔虞我诈的江湖路上,小茆一路走来,也是磕磕绊绊,几度惊险。作为圈子里毁誉参半的人物,他造过假,也上过当,因此深谙内里门道,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当随着书中的脉络走入古玩世界,十二个古玩大类尽显眼前,其中包含大量的字画、瓷器、印章等,它们有着精致的外观、曲折的历史,或许流落在外,被别人当作无关紧要的器皿随意处置,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疤”;或许辗转多人,成为他人眼中的赚钱工具,却没有得到精心的呵护。因此,当我们在书中细数古董的过去时,总能从它们身上的每一道纹路中听到那无言的叹息与呻吟。这种心境倒是与小茆的经历颇为契合——一开始,小茆接触古玩全然是为生计所迫,时日久了,他对古玩的情感反而纯粹起来。在“欢喜得不得了”中,他用浅显的语言揭露了圈子中的制假工艺和流通故事,就连平平无奇的铜钱也蕴含着不少门道——为使上面的锈迹更加自然,需要“拿酸一点点往上点”,然后“用盐水或漂白粉,让它变黑,或变绿”,最后“学西安人,放在土里埋几天”,铜钱就成型了。同时,为了让假铜币看起来真实,几位同行甚至选用一种能做出糠哑声的铜片,令人无法分辨声音的真假。可见,在这场“江湖宴”中,真真是尔虞我诈,防不胜防,充满了欲望的争斗与较量。


在简短、诙谐的文字中,行业的内幕被一一揭面,对于未接触过古玩的人来说委实妙趣横生。在《好得不得了》一辑中,小茆将传统艺术的美学、意蕴渗透其中,倾诉个人对古董的初心与执着。他把宣德炉、砚台、玉竹牙角雕等器物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展现了它们在不同时期的审美和风格。比如青瓷的鼻祖——汉罐,它起初胎质粗糙,待到魏晋时期,“烧的胎底火候达到一千两百度以上,釉水清透,才能透过釉看到胎体”,至唐代,白瓷才真正产生。瓷器的历史悠远,发展的历程艰辛、漫长,却也饱含当时的智慧,令人心驰神往。宣德炉也是如此,作为中国香炉的巅峰之作,“颈矮而细,身扁圆鼓腹,口沿上有可能是桥形耳,也有可能是兽形耳,三锥形实足或分档空足。最好看的是三足炉,具有明代陶、瓷器形的突出特征,流畅圆润、生动自然。我们一般从足的特点来辨别年代。明代的三足又矮又圆润,特别好看。越往后,足越瘦,越高。到了清晚期,足变尖,难看”,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器物的变迁史,便是传统文化的发展史,在它们的演变中,时代的诗性、风骨与美感清晰可见,足见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实,要辨别器物的真伪也需下一番功夫,书中介绍了许多鉴别的硬核知识,狡黠、有趣,像字体、声音、器型等都可以帮助我们断定真假,但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沉浸、学习,并反复试验才能得来。在第三辑《后悔得不了》中,小茆如老友般诉说曾经错失古玩的懊恼与遗憾——他曾因不识货而早早卖给对方,也曾因他人的讨要不得不归还原物,无不是他此生的憾事,然而他又像个长不大的孩子般,当我们想要刨根问底时,他又摇摇头,转身摆弄着心爱的扇子,这种快意与通透,亦是为人处世的智性所在。我想,小茆的韧性便在于此,他将人视作物的过眼云烟,执着于物的收藏,却不执念于物的逝去。他可以亲自去产地看石头,也能收集破瓷片,对着阳光反复翻看,他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投入古玩之中,读着残破的文字,抚摸温润的瓷器,体悟器物所蕴藏的隽永与诗心,葆有初心!

看透彻了,心会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