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在讲史中传播长城的科学知识 ——读《长城简史》
《长城简史》(商务印书馆2021年1月出版)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徐永清的新作。全书通过人文视角,聚焦长城的前世今生,从它最初的动议修建,到历朝历代的整体维护;从抵御外敌的强势入侵,到长城与经济社会的种种关联。意蕴深长中,勾勒出一部史学性与科学性兼具的长城传记。
徐永清写长城,不追求研究方向和理论观点上的鸿篇论证,也不拘泥于长城建筑形制、遗址存留方面的细节剖析。而是以线性纪实的方式,追怀长城的沧桑历史,回顾长城建造以来,与之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在讲史中传播关于长城的科学知识。
长城维系着国运。全书认为,秦朝、汉朝和明朝,是历史上修建和整饬长城最为集中的三个时期。而恰恰是这几个朝代,相对来说,在整个封建时代,其综合国力以及经济实力,抑或是科技水平,相对来说,算是比较均衡稳定的时期。这也为它们开山辟路,大兴土木,不惜以举国之力修建或加固长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事实上,这几个朝代为长城付出了多年甚至是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在当时复杂多变的语境下,长城的修建,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军事作用。与之相较的是,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却由于山河破碎,各方势力你争我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权者根本无暇顾及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更遑论长城的修与建。这也从一个侧面雄辩地说明,在古代,大致来说,国家兴,则长城兴;长城盛,反过来又会促进国家的强盛。从这个意义说,巍峨的长城,不单单是凝固的建筑,一砖一瓦、一墙一垛里,无一不勾联着家国的命运。
长城是文明的产物。在作者眼里,无论是秦汉时期依据天险,依据陡峭的山势构筑长城,还是明朝时创下建筑长城里程最长的记录,都深刻地反映出农耕文明与北方草原文明的交融与碰撞。无论是修建材料的升级换代,还是建造水平的日益提升;也无论是建筑理念的与时俱进,还是筑造工艺的推陈出新,每一个朝代都或多或少,在迤逦的长城路上,留下了各自鲜明的印记。从秦汉时多以天然石质材料筑墙建垛,到明朝时有了特殊烧制的墙砖,这不仅是硬核科技的较量,更是一场经济实力的PK。
书中,作者在讲述长城历史的同时,亦用辩证的观点,剖析了长城的内在价值。应当说,从春秋战国时代,各路诸侯纷纷修建城墙以限隔敌骑的行动,到历朝历代接续修建长城,最初万里长城的军事价值,还是得到了很好的彰显。但是,随着疆域的改变,长城的军事价值却日渐式微。比如,南宋时期,大部分国土已集中到南方地区,北方许多地方都被游牧民族占领,长城的天险作用其实已不复存在。又如,元朝时,疆域已远远拓展至长城之外,不必靠长城狭关自守以卫国土,在彼时,长城更多地变成了一种象征意味。到了工业文明时代,特别是火器的集中盛行,长城的军事价值越发变得不再明显。而其精神价值,却在岁月的淘洗中,逐渐从台后走向台前,日见深沉地迸发出熠熠的光泽。长城,不但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顽强,展现出华夏儿女众志成域的家国情怀。而且,在它身上所涣发出的自尊、自立、自强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本书还以大量的笔墨,对修建长城作出过卓越贡献的历史人物,在条分缕析的讲解中,表达了诚挚的敬意。今天,不忘他们的历史功绩,铭记他们所创下的千秋伟业,是为了更好地发扬长城精神,在新长征的道路上,书写出新时代的辉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