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在招聘平台投递简历,却频繁接到各种骚扰电话;满心期待来自心仪岗位的通知,等到的却是莫名其妙的邀约……据媒体曝光,一些大众熟知的招聘平台,存在出售求职者简历的行为,并有大量个人简历流向黑市。从“批量化”到“订制化”,不法中介通过多种手段窃取求职信息,以极低的价格出售,贩卖个人简历正成为一门黑产生意。
“数据就是新的石油”,这句话揭示了数据信息的巨大价值。个人简历集合了从学校到住址,从通讯方式到工作经历等多个关键信息,求职者将个人简历上传至招聘平台,主要是为了方便招聘企业收到求职意愿,以一种有效快捷的方式与企业建立联系。投递出去的每一份简历,不仅承载着个人的职业期待,也融入了他们对招聘平台的可贵信任。一旦被泄露倒卖,危害往小了说是骚扰电话的烦忧,往大了说则存在被精准诈骗的风险。在买卖个人简历的黑色产业链中,掌握信息源的招聘平台难辞其咎,有些招聘平台内部管理不严,存在“内鬼”打包简历信息,明码标价、公开售卖的恶劣行为。
越是手握海量用户信息的招聘平台,越要肩负起大平台应有的责任。尊重和保护用户权益,也是对自身信誉的维护。针对网络求职被骗、简历被卖等问题,2020年12月,人社部公布了《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要求从事网络招聘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用人单位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不得泄露、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其收集的个人信息。
一纸简历,关乎公民的基本权益,并非随意买卖的商品。谁收集、谁负责,理应成为网络平台发展严格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防止个人简历外泄,招聘平台负有主体责任。怎么把不法分子以会员之名搜集贩卖简历的漏洞堵上?怎么将招聘中介的合法业务有效区别于“贩卖个人信息”的黑产?招聘平台必须深刻认识到求职简历的安全规范和信息保护暴露的诸多不足,不能闭着眼睛装糊涂,更不能沦为“简历贩子”。
个人隐私信息泄露,已经给公众带来了太多困扰。坚决堵住对企业账户的审核监管漏洞,是招聘平台和监管部门应当担负起的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