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0439 回复 0

[读书] 愿你前半生有路可走,后半生有家可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2 10: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愿你前半生有路可走,后半生有家可回

愿你前半生有路可走,后半生有家可回


《皮囊》是当代作家蔡崇达创作的长篇散文集,收录了蔡崇达的14篇散文作品,记录了他与故乡、家人、好友的故事,有读者评价“每一篇都是一颗催泪弹”。

人啊,年轻时想逃离故土,到更大的世界看一看;走了一圈,最牵挂的还是故乡。

吾心安处,便是吾乡。

1


蔡崇达的小说《皮囊》中有一个故事——《母亲的房子》,大部分是真实发生在小镇里的童年记忆。

老家的一间房子,贯穿了作者母亲的大半生。

那年母亲二十四岁,父亲二十七岁。两个人在媒人的介绍下,各自害羞地瞄了一眼,彼此下半辈子的事情就这么定了。

当时父亲没有钱,第一次约会只是拉着母亲来到这块地,说,我会把这块地买下来,然后盖座大房子。

母亲相信了。

结婚三年后,父亲终于把地买下。当时到处找人举债,建起了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


第二年,父亲有了儿子,也就是作者蔡崇达。因为前面还有个女儿,在当时是超生,为此,父亲丢掉了公职,母亲不吭声,一个人到处找活干。

为了挣钱,父亲去宁波当了三年海员,回来建成了一座完整的石板房。

父亲把自己和母亲的名字,编成对联刻在了石门上,雕花刻鸟。

2

后来父亲拿着在宁波攒的钱,回到家乡做小生意,屡屡失败后,突然中风了。

当年的石板房子只剩下一半,留着父亲中风的印记。蔡崇达读书需要花钱,姐姐也到了出嫁的年龄。但是攒够了10万块钱的母亲,决心建房子。

“你父亲生病前就想要建房子,所以我要建房子。”这是她的理由。

为了省钱,母亲边管加油站,边做小工,累出急性盲肠炎。

房子建了将近半年,只够原计划四层楼的一半。

剩下没建成的一半,还是母亲的执念,“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

第二年,父亲突然去世了。再过了两年,母亲在镇政府的公示栏上看到了拆迁图纸,这座房子要被拆掉了。

“我们还是把房子建完整好不好?”

她尝试解释:“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建好。我只知道,如果这房子没建起来,我一辈子都不会开心。”

此时,蔡崇达已经在北京工作,要建老家的房子,需要动用他准备在北京买房子的钱。

他理解,建房子,是母亲想让这个家庭看上去是健全和完整的。

这是一个看上去荒诞的决定——建一座马上要被拆除的房子。

故事的结尾,春节上班第一天,作者在北京和同事一起吃饭。

“嘈杂的餐厅,每个人说着春节回家的种种故事:排队两天买到的票、回去后的陌生和不习惯、与父母说不上话的失落和隔阂……”

而他,独自庆幸地想着母亲以及正在修建的那座房子。

“我知道,即使那房子终究被拆了,即使我有一段时间里买不起北京的房子,但我知道,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回。”

3


“母亲的房子”盖好了,但是故事没有结束。

在《皮囊》出版时,蔡崇达曾发愿:“这本书销量每上一个百万册,就要为家乡做点什么。”

于是在《皮囊》销量破100万册的时候,他在老家东石的母校设立了奖学金;

200万册的时候,他在泉州师院用母亲的名字设立了“长丽文学奖”;

300万册的时候,他决定把小镇的家改建成一座图书馆。

如今,母亲已经搬离了小镇,但是在改建图书馆的时候,设计师保留了父亲留在门口的那副对联。

前半生,我们步履不停,走了很多路;后半生,历尽千帆,只求有乡可依,有家可回。

《皮囊》就是一部关于原乡的书,它们发生在福建的一个沿海小镇,有通透的阿太、中风的父亲,坚韧的母亲。

4


白岩松曾在《朗读者》中讲到自己位于草原的故乡。

年少不懂故乡意,他回忆说,“走的时候是欢蹦乱跳的,因为那时你的眼睛当中只有前方,你的未来,你充满着好奇,恨不得连拜拜都懒得说。”

随着年岁渐长,离家渐久,当初的懵懂少年成为离家远行的游子,就在某个瞬间,白岩松突然明白,故乡是什么,“故乡就是你年少的时候天天想离开,但是岁数大了天天想回去的地方。”

故乡是起点,也是终点。

愿每个人的下半生,有家可回,有人可等,三餐有味,四季有景。


作者:甘蓝蓝

看透彻了,心会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