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了解心学,先应认识到人的精神尊严 ——对话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欧阳祯人
4月10日,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举办“湖北地区名人思想研究”首场讲座,邀请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欧阳祯人,解读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之祖——陆象山的学术和人生。心学因何创立?和理学间的争议为何延续数百年?对现代社会而言,心学有何时代意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欧阳祯人教授。
陆象山(1139-1193),名九渊,号象山,南宋哲学家。因其在象山上开办书院讲学,所以世人称之为象山先生。他以“心即理”为核心,承前启后,创立心学,强调“先立乎其大”“发明本心”和“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陆象山的一生刚正不阿,为官清廉。晚年任荆门知军,筑荆门城、罢“三门引”、建烟火队、勤视农作、公正司法、整肃军威、蠲免铜钱纳税、宣讲心学,对荆门的治理卓有成效。他的学说独树一帜,与当时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相抗衡,心学和理学的争论也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心学和理学延续数百年争论
记者:请介绍一下,心学由何产生?
欧阳祯人:心学的产生和南宋的社会大环境分不开。彼时,南宋和金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如何恢复中原,让北方的老百姓都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官员都在“主和”和“主战”上一直争论不休。这样的争论大都并非出自官员的家国情怀,而是源自各自利益上的差异。此外,科举考试寻章摘句、追求文字技艺,又让读书人越读越功利,关心个人私利胜于国家大事,社会风气也十分浮躁。
以南宋哲学家朱熹为代表的理学认为应该阅读经典,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道问学”,获得圣贤之心,抵达“尊德性”的境界。但在实际操作中,在科举制的误导下,手段掩盖了目的。陆象山认为,朱熹的理学无法解决南宋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陆象山创立心学,提倡“先立乎其大”,“收拾精神,自作主宰”。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人天生具有一颗赤子之心。但环境的习染、现实功利的诱惑使人越陷越深,以致不能自拔。人们必须首先“尊德性”才能够“道问学”,通过经典的学习,不断减去、摈弃各种私心杂念,进德修业,锤炼身心,才能逐步进入诚纯专一,再现赤子之心。
记者:心学和理学争论了数百年,如何理解这两种学说的关系?
欧阳祯人:《礼记·中庸》中有这样的话:“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中庸”。心学强调“尊德性”,就是“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培养自己的“四端之情”。而朱熹的理学认为只有从“道问学”入手,才能够“尊德性”,陆象山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心学和理学实质上是儒学两种不同的修养形态和学术路径。但是最终却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
始发于儒学的两个学派就此展开激烈的争论。淳熙二年(1175年)的“鹅湖之会”,朱陆两人争辩的焦点在于“尊德性”和“道问学”。朱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学习来开启通向圣贤之途,陆象山则认为,如果只是读书穷理,而没有尊德性,整天只是为了功名而读书,就不可能抵达圣域。鹅湖之会的讨论、交锋,彼此的观点不仅没有因为交流而统一起来,反而使朱陆两家的分歧公开化,把无数的学生、门人都卷进来了。
“心学”是知行合一的入世哲学
记者:陆象山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心学的产生是否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
欧阳祯人:陆象山的一生大疑大惧,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不崇尚权威,并且极具创造性。
少年时代,陆象山就说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样看似狂妄的话。青年时代,他剪掉指甲,修习弓马,遍访勇士,意图恢复中原。45岁时,他向宋孝宗提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等相关建言并附带实施方案。他任职荆门时,这些建言被应用到了政府和社会的管理中,在修筑城墙、整顿军备、财政改革、振兴文化、发展经济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记者:可以感受到,陆象山是非常入世的。心学的观点是“收拾精神,自作主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唯心主义”,“入世”和“唯心”是否矛盾?
欧阳祯人:中西方的哲学家都探求世界的本原。西方哲学直接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几乎都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特别是亚里士多德,他对物理、化学、哲学都有具体而微的研究。这种建立在对现实分析的基础上的哲学,也导致了人和客观世界的对立,更是精神和物质的对立。“唯心主义”的概念应该只存在于西方哲学的语境之中。
中国哲学讲求天人合一。在天的面前,人只是其中的一粒微尘,是脆弱的,短暂的。而中国的“道”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的存在。在“道”的面前,人是短暂的,属于“道”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世界本体而言,陆象山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这是一种诗化的天人冥合的理论体系。它没有否定现实事物的存在。因此,“心学”和“唯心主义”完全不是一回事。
记者:“陆王心学”中另一位代表人物是王阳明,王阳明和陆象山的学说有怎样的联系?
欧阳祯人:陆象山上承孔孟,下启王守仁(即王阳明),形成“陆王学派”,不仅对中国,也对东亚世界的思想和社会变革产生过重大影响。
就“心即理”的论述,弟子杨简曾反复追问“如何是本心”,陆象山数次回答,终不易其说:“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把自己“虚灵不昧”的“心”落实在事事物物之中,进德修业,这就是“心即理”。所以,在陆象山那里,“心即理”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内涵的问题,它是对人的内在价值的弘扬。
这个表述其实就是王阳明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前提与基础。人们“先立乎其大”,通过经典的学习,摈弃一切情欲、私心杂念所带来的遮蔽,日渐恢复到人之初始的赤子之心的状态。整个修养的功夫,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
了解心学,先应认识到人的精神尊严
记者:在风雨飘摇的南宋,涌现像陆象山这样有创造力的思想家,是有些不可思议的。
欧阳祯人:对于有思想、有志向的人来讲,越是末世,越是自强不息。南宋偏安一隅,末世苍茫、环境逼仄。在这样的环境下,陆象山心中有边疆、有朝堂、有圣贤、有家国情怀,更证明了他的赤子之心和人格的伟大。
有人曾问陆象山:“荆门之政何先?”陆象山说:“必也正人心乎!”陆象山在荆门期间,通过为荆门之政,在具体的事事物物之中,通过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来“正人心”。陆象山主要通过具体的保家卫国的政治军事活动来“正人心”,来改变社会风气,效果非常好,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值得我们学习。
陆象山晚年任职荆门的经历,在其思想的历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使陆象山的哲学得到实践的洗礼和考验,使他的思想进一步成熟并达到顶峰。所以,陆象山的思想体系,是在荆门时期最后完成的。在中国哲学史上,过去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重大的事实。
记者:对于想要了解心学的普通人而言,该如何去做?
欧阳祯人:陆王心学本身就是行为哲学。因此,最为首要的是应认识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尊严、生命的珍贵。我们对自己不可等闲视之,不要随随便便了却了自己的一生。
不论我们出身贫寒,还是出生富贵,我们都应该拥有“心即理”的内涵和相关的修养。陆象山的“心即理”,就是让我们在事事物物中进德修业。千虚不博一实。离开了行动,我们的一切思想和美好的愿望都是不能落到实处的梦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