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7478 回复 0

[娱乐] 汉水文化知多少 ——对话潘世东教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5 09: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汉水文化知多少 ——对话潘世东教授

汉水文化知多少 ——对话潘世东教授

排列规律的恐龙蛋窝。 (中国郧阳恐龙蛋研究中心供图)

郧县人头骨化石。 (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为什么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称之为“汉族”?为什么世界上第一大语言称之为“汉语”?为什么中国文字称之为“汉字”?为什么天上的银河也被称为“天汉”?

近年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汉水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备受关注。近日,汉江师范学院二级教授、汉水文化研究专家潘世东结合其新著的《明代汉江文化史》,接受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

汉水或是中国远古最大的江河

记者:您在著述《汉水文化论纲》中,引用文化散文作家李绍六的观点,认为“在中国的大江大河中,汉江曾是最古老、最宽阔、最浩大的一条大江”。这一论断有哪些依据?

潘世东:在人们的一般常识中,长江、黄河是中国第一、第二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的历史应该也超过汉水。在我此前的认知中,对古代“江河淮汉”的排序也是深信不疑,直到偶然阅读到李绍六先生的发现,让汉江边长大的我惊讶、兴奋不已,此后更是对汉水文化深深痴迷。

在20多年研究中,我逐渐对汉江、汉水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愈发对汉江、汉水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汉江,又称汉水,是中国远古的一条大江,古称天河、天汉、银汉、星汉,意即汉水直通云天,来自银河天汉。

汉水也叫沔水。据已故著名学者张良皋考证,沔、沵古音同注,沵又与咪同音转注,而咪咪即奶的意思,故沔水即奶水,意即沔水浇灌哺育一方苍生,母亲河是也。

汉江发源于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南麓,整个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于人类的居住、开发。干流全长1577公里,流经陕西、湖北两省,于武汉龟山以北汇入长江,流域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省市20个地(市)区、78个县(市)。

地质和考古学界有一种新说,在长江、黄河形成前,汉水便在今日甘肃东南部和陕西省西南部形成,由丁咚之泉渐成潺潺之溪,继而发展成浩荡之水。以当时的气候条件和江河流域辐射面积推论,汉水或是中国远古最大的江河。

张良皋在《巴史别观》中说:“中国古人第一次见到、并予命名的大水是汉水。”

《诗经》多篇作品提到过汉江,《诗经·汉广》对汉水的浩淼宽广有所描绘,“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汉之永矣,不可方思”。

恐龙故地 人类老家

记者:去年在十堰市郧阳区举办的“‘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30周年学术研讨会”,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有专家提出,汉江流域尤其以郧阳为核心的区域,堪称罕见的人类进化廊道。您对此怎么看?

潘世东:汉水流域是地球上古老生命的发祥地之一,更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

1989年和1990年,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分别发现和出土了两具距今约100万年、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一度轰动中外古人类学界。专家们普遍认为,距今100万年左右的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填补了亚洲古人类演化发展的缺环,也为人类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此外,在以郧县人遗址为核心的汉江流域,还发现有距今约75万年的梅铺猿人遗址、距今25万年左右的白龙洞遗址、距今5万年左右的黄龙洞遗址等古人类遗址,这些遗址将古猿由猿到人转化最关键的时期联结成一根链条,这种古人类遗迹的富集和系统性全国仅有、世界罕见,表明汉江流域以郧阳为核心的区域是古人类起源、演化的重要区域,因此被专家认为是罕见的人类进化廊道。

此外,汉水流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商周遗址等,可谓星罗棋布。2003年前后,武汉大学教授王然带领学生在郧阳区柳陂镇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在辽瓦梁子遗址,他们被发掘点的奇异景象惊呆了。此处的文物层从明清开始纵深掘进,一到两米不等,就代表一个时期的文物层,层层叠压,竟连续开挖出夏商时代的文物。这在世界考古史上都少见的奇观,使他们理直气壮地称辽瓦梁子遗址为“中华文明地下通史”。

长期从事“汉水流域的古文化调查与研究”的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冯小波等专家多次提到,中国100多万年的人类史、1万多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及其发展演变历程,在汉江流域都有所体现。

与此相得益彰的是,这里流传着“伏羲画八卦”“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牛郎织女”“嫦娥奔月”“汉水女神”“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

记者:汉水流域不仅是中国古人类重要发祥地之一,在人类出现之前,就曾是恐龙生活的乐园。这与汉水流域的自然环境有关系吗?

潘世东:自1995年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被发现以来,汉水之畔的郧阳,一次次因恐龙蛋而令国内外古生物界瞩目。据不完全统计和推测,该化石群包含数十万枚恐龙蛋化石,是迄今为止全球恐龙蛋化石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化石群落之一,是极其珍贵、不可再生的世界级自然遗产。经中科院古脊椎所、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的有关专家多年考证,确认该化石群系晚白垩世中期的恐龙蛋化石,目前在地表出露和被保护的较完好恐龙蛋有近3000枚,可以识别和划分为至少220个蛋窝。另发现许多恐龙蛋都是孵化后的残余蛋壳,孵化率可能达30%-40%,证明这一地区产蛋环境的适宜性。上个月,从中国郧阳恐龙蛋研究中心又传出消息:青龙山首次发现确凿的恐龙骨骼化石证据,实证了青龙山存在“龙蛋共生”现象,这一发现使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重大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再度提升。

同属汉水流域的河南西峡,也发现了大量而密集的恐龙蛋化石及恐龙骨骼化石。目前所知,在我国新疆、内蒙、山东、浙江等地,也发现有恐龙蛋化石,但如此大规模、如此集中的发现,当属汉水流域。

可以想象,在晚白垩世中期,整个汉水流域,一定是水草丰盛,气候适宜,适于生物生长繁衍。正因优越的自然环境,在送走恐龙时代后,汉水流域迎来了人类文明的曙光。

汉水文化 璀璨夺目

记者:炎帝文化、诗经文化、楚文化、孝文化等,这些璀璨耀眼的文化奇葩,与汉水文化有何关联?

潘世东:汉水文化是指汉水流域人民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上述几种文化是汉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汉水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放射出洞穿时空、照亮古今的夺目光辉。

炎帝神农是中国上古传说中享有尊贵地位的人物,这与他建立了一系列丰功伟绩有关。他树艺五谷,发明耒耜,教民耕种,他“筑土架木,以为宫室”,他“作陶冶斧斤”,他遍尝百草……可以说,炎帝是中国农业、宫室房屋、手工业、医药的发明者,对中华文明有着伟大贡献。炎帝神农与汉水流域关系密切:汉水流域是炎帝最早开发的地方,也是炎帝族繁衍、发展走向世界的主要干道,还是炎帝神农建功立业、推动历史,发明创造、走向辉煌的地方。

自古以来,汉水还是一条流诗淌歌的河流,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均发源于汉水流域。诗祖尹吉甫在此创造了中国最早的个人署名诗篇,并采编了中国诗歌元典《诗经》。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长期生活、流放在汉水流域,在这里,他创作了大量“楚辞体”诗篇。《离骚》和《诗经》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和传统,成为中国文学的渊薮,而其底色与神韵与汉水流域息息相关。

楚文化的主要构成有学者概括为六大支柱: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音乐、老庄哲学及屈骚文学。在这些方面,楚人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果,许多科学技术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楚文化最初的灿烂,便发生在汉江流域。可以说,汉水是楚文化的源头,为楚文化的孕育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孝文化在汉水流域也具有丰富且厚重的传统与资源,在此流传着众多典型人物及故事:有白发苍颜、扮童娱亲、曲意尽孝的老莱子,卖身葬父、孝感天地的董永,扇枕温衾、体贴入微的黄香,舍生忘死、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刻木肖父、笃尽孝心的丁南等。

此外,自古以来,汉水流域还缔造了诸多伟大的文明。张衡、张仲景、蔡伦、陆羽等一个个彪炳千秋的名字,在中华大地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泽被千秋。

汉水流域在明代异军突起

记者:您关于汉江、汉水文化的研究著述颇丰,新作《明代江汉文化史》,首次从断代史的角度研究明代汉江历史文化,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潘世东:明朝是汉水流域区域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明代汉水流域历史文化历来也是学界关注的热点。

在中国历史上,明代汉水流域社会经济、科技文化高度发达,政治历史地位异峰突起,走向了辉煌。从这里先后走出了两位帝王——渔民皇帝陈友谅和嘉靖皇帝朱厚熜,一位改革巨匠——宰相张居正,创造建设了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和明显陵,成立了历史上内陆首个维稳特区——郧阳抚治,江汉平原大粮仓和鄂西北丘陵地带随着农业水利技术的发达和浪潮般移民的涌入得到空前开发,藩王府衙沿江散列,歌舞升平、星罗棋布,教育文化随着一大批书院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走向极盛,文学艺术上公安三袁和竟陵派先后驰骋文坛,独领一世风骚……社会历史转折关头风云突变,李自成九进九出汉江,最终推翻了明王朝。明代汉江,系乎一方文化废立,关乎一代国运兴衰。

此外,600年前,因明朝北修故宫、南修武当,使汉水武当与北京建立起神秘的连接而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圣山、仙山。有意思的是,600年后的今天,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和完成,汉水与汉水文化又一次与北京缔结紧密联系。

汉水流域是汉民族重要发祥地

记者:此前有学者提出,古老的汉江是汉民族文化的摇篮,这与您的研究成果是否一致?

潘世东:在汉代,从汉水走出了两位开国帝王刘邦和刘秀。由于他们对西汉和东汉王朝的开辟和建立,使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与大唐王朝的兴盛强大并驾齐驱的帝国从汉水兴起,使汉水与汉朝、汉人、汉语、汉字、汉族、汉服、汉字、汉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据著名学者吕思勉和钱穆的观点,古代民族的得名往往是来源于他们居住的地区。古老的华夏民族主干最早就是生活在汉水流域。他们认为,华夏族就是生活在华山以南、夏水两岸的民族。而古代华山就是现在的河南嵩山,夏水就是今天的汉水。这说明,汉水流域是已成为华夏民族主干的汉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也正因如此,汉江还是中国唯一被国外(韩国)系统复制迁移了名称、风俗文化和流域地名的大江。

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国与韩国在汉水文化上惊人相似。韩国江陵、丹阳、襄阳、汉阳、洞庭湖等与楚地名同名,这些地名设置距今已六百多年。而楚人建国初期在汉江上游丹江支流的丹阳,发展成熟时期政治文化中心在汉江中游的江陵(宜城)、襄阳一带。中国汉江的源头在秦岭,尽头则在下游的汉阳。而韩国上述地名分布情况,也与楚地几乎如出一辙。



看透彻了,心会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