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1872 回复 0

[阳光评论] 卖惨营销的后果是伤农而非助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17 09: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1.jpg
热点热议

攀西经济区的水果再次遭遇“黑手”!日前,某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条消息称,四川攀枝花凯特芒果“大量滞销”,农民“亏得血本无归”。8月12日,当地政府人士称,没有出现芒果滞销的情况,这种行为是“卖惨营销”。而事实上,攀西地区的果蔬遭遇“卖惨营销”,早已不是新闻,攀枝花芒果、凉山会理石榴、凉山盐源苹果等,都曾有过被“卖惨”的经历。(据8月14日封面新闻)

明明水果很畅销,却被一些网络账号扭曲为“大量滞销”,这真是咄咄怪事!而市场监管部门调查发现,当地几乎每年都会出现的这类“卖惨营销”,背后主要是“一些大型团购电商和个人带货在搞鬼”。其主要目的无非是两个:一些是纯粹博取流量,通过“卖惨”方式吸引眼球;另一些则是赚取舆论同情,借机带货捞钱。

很显然,建立在扭曲事实基础上的“卖惨营销”,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比如,它可能直接伤害一个地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水果品牌形象。要知道,没有哪一个地方的水果产业,能够通过“卖惨”博取同情来获得长远发展。而且,“卖惨”“滞销”对应的是“低价”,这会扰乱正常的水果市场价格机制。因此,对这种屡禁不止的不良营销风气,或者说“毒流量”,应该有更加有效的治理举措。

我们注意到,面对充斥网络的“卖惨营销”,水果产地市场监管部门以及果农,似乎都难以给予有力“反击”。此次事件发生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也只是“第一时间联系相关公众号运营方,责令其删除上述‘卖惨营销’内容,并对其进行政策讲解、法律宣传”,这很难让“卖惨营销”者真正吸取教训。这一现状说明,在治理类似病态营销方面,还需要更多力量的协力合作。比如,相关行为是否已经构成造谣、欺诈?警方或可介入调查。网络平台也应该对“卖惨”账号严格惩处。唯有真正提高“卖惨营销”的成本,才能让参与者有所忌惮。

此外,要让“卖惨营销”者无路可走,消费者的觉醒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消费者有同情心、爱心,这是好事,但是,要警惕同情心和爱心被人利用。现在很多领域似乎都流行悲情化的营销套路,动不动靠“讲感人故事”博取同情。如果一碰到“感人”的故事就忍不住爱心泛滥、失去理智,不仅容易上当受骗,还可能给“卖惨营销”推波助澜。此前媒体就报道过,一位老大爷频繁出现在各地苹果、菠萝、桃子等“滞销”的“卖惨营销”之中。所以,面对那些指向带货的“悲情”故事,消费者应该多一些分辨和警惕。这不是要排斥爱心,而是因为,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爱心,才能真正惠及需要帮助的人,否则很可能好心办坏事。

还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农产品领域成为“卖惨营销”的重灾区,这说明在很多人心中,农业依然未能摆脱抗风险力低下的“原始”形象。正因为现实中,农产品滞销现象,从水果到蔬菜,都挺常见,“卖惨营销”才能够以假乱真。在这个角度而言,“卖惨营销”屡禁不止,未尝不是对脆弱的农业产业生态的映射。由此说明,推进乡村振兴,让农业变得更强,重塑大众传统印象中的农业形象,的确需要加倍努力。据光明网

声音

南方都市报:套路化的“卖惨营销”,不仅是一次关乎诚信和真实的道德议题,也是关于规则和法治的问题。一方面,滥用“滞销”套路,骗取消费者的同情心,是在透支社会的爱心资源,不仅商品质量得不到保障,产品的销售背景也难言真实;另一方面,不法商家利用虚假宣传达到广开销路的目的,其行为也就构成对商品的宣传和推广,如果“滞销”被证明是谎言和骗局,那么类似行为不仅失德,还涉嫌违法犯罪。而那些有真实求助需求的果农,很有可能还会被这些卖惨式营销误伤,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因此,从维护果农的长期利益以及消费者信任关系的角度而言,“卖惨营销”需要一场系统治理。

看透彻了,心会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